-i\”m fine. and you ?
相信无数80后一提到这两句启蒙英文问候语,眼前必定浮现出两张标准脸——女生叫做韩梅梅(han meimei),男生名叫李雷(li lei),然后中学时代的回忆杀就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了吧?
《李雷和韩梅梅》总算在离开80后17年之后,从课本上的纸片儿人跑到大银幕上活灵活现地动起来了。眼下正值毕业季,偷个闲一定要看着这部课本大ip活起来的样子!
李雷与韩梅梅是在1990年代全国普及的英语教材的两个标志人物,他们成为80后中学时代最值得yy的教材角色,没有之一。
课本里的李雷虎头虎脑,是个学霸;韩梅梅是个齐耳短发的圆脸女生,温柔端庄。虽说电影里活起来的李雷与韩梅梅从形象上完全cosplay了课本插图,但这个韩梅梅可不是什么学霸温柔gril,而是个体霸兼学渣,讲英语还带着“田园风”口音;李雷虽说还是学霸,但虎头虎脑的样子换成了一副清瘦模样。
电影虽然演的是1990年代的中学生,却有着00后个性——他们可不是一群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听之任之的“好孩子”,有主见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标签(片中有韩梅梅怒怼不良老师的桥段,十分给力)。
《李雷和韩梅梅》这电影看的就是这多重“回忆杀”——除了主角李雷与韩梅梅,所有角色,该有的都还在。
来自美国green家庭的歪果仁小男孩jim green依然梳着一头金发对韩梅梅说“my name is jim green. what\”s your name?”这句记忆犹新的“小暧昧”。
还有那个有点“出格”(教材主创原话)的miss gao,她穿着时髦,雷厉风行——电影里的miss gao完全就是一副课本中的样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学生阴影”,但在当了妈妈之后,她还是给学生们来了一记“温柔杀”。
其实,这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联手出版的英语教材诞生于1990年,1993年全国普及,在当时的教材中十分“前卫”,它成为80后中学时代的集体回忆。2000年因增加词汇量而更换教材,于是这套教材退出90后的视线。之所以它能成为一个“课本大ip”,要拜成年80后掀起的两次“李雷与韩梅梅”论坛热潮所赐,于是这个ip也就从80后逐渐延续到了90后心中。
当然,两次论坛热潮只想讨论李雷与韩梅梅及jim三人间的小暧昧,还有后来“韩梅梅嫁人了,新郎不是李雷”的后续教材所致。青春期的小暧昧从没缺席过,敢作敢当的80后尤甚。于是,片中的韩梅梅对李雷心有所属,自然成了电影最大亮点——阳光无限、青春无敌,热血也清新。
据课本主创讲,其实韩梅梅跟李雷根本就没说过几句话,两人之间的情愫都是后来人的笑谈罢了。
李雷与韩梅梅也绝对是每个中国孩子最无法忘记的一对偶像cp,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听说读背他们的英语对话!长大后看美剧才知道,歪果仁说话根本不这样好吗!
年少时,我们关注他们两个说了什么,长大后,我们关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听说后来韩梅梅在闺蜜虫虫的号召下放弃家乡的公务员工作来到上海。去了家化工业巨头公司做了销售,英语也不再是原来的“i\”m fine. and you?”水平。并且还获得了公司“年度最佳员工”的称号。
韩梅梅是怎么样打通了新世界的“任督二脉”?就让我们就去《从韩梅梅到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寻找答案吧。
听 listening
公交车上,韩梅梅又准备塞上耳机听英语,可惜没电了。算了,看看车上的移动电视吧,是旅游节目,主持人在非洲土著人群中,介绍了土著人的狩猎和脸部图腾,韩梅梅觉得很有趣。主持人说,土著人有自己的语言,叫土著语。土著语世代相传,但是并没有形成文字,没有文字记录。主持人请当地熟悉土著语的非洲人做翻译,才得以沟通。
看到这里,韩梅梅不禁怦然心动了: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我想通了!韩梅梅差点喊出来。语言并不需要文字存在,文字是用来记录和传播语言的。我们小时候习得母语的时候,并不识字。
这个意外的收获,让韩梅梅太兴奋了,一路上韩梅梅的大脑高速地运转:语言是什么?语言不就是声音吗?动物也有语言。既然练习听力,就应该是听声音,而不是对原文、含义的追求。如果太在意文字的话,反而忽略了对声音的关注。想想以前我们的那种听法,听两遍后
就开始核对原文、查单词、做标记,其实真正花在“听”上的精力少得可怜。即便是听,也像是奔波在英语和母语之间的连线操作工。
读reading
韩梅梅无意间读到一个故事,德国语言天才海因里希·谢里曼,掌握十八门语言,而且学语言对他来说并不难,每一门外语,他只需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熟练掌握,方法也很简单。秘诀之一就是:大声朗读,不作任何翻译。谢里曼对朗读的坚持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为了更富激情,更高效地朗读,在学习俄文期间,谢里曼雇了一个穷犹太人,一星期给他四个法郎,让他每天晚上来谢里曼那儿两个小时,听他用俄语大声朗读,虽然这个犹太人连一个音节也听不懂。不论学习哪种语言,谢里曼每天都坚持高声朗读,于是吵得其他房客不得安宁,一个劲地向房东抱怨,谢里曼宁愿为此多次迁居,也不放弃朗读。
从谢里曼的故事里,韩梅梅看到朗读,尤其是大声朗读对学习外语的重要作用。而且谢里曼强调了不刻意作任何翻译,更让韩梅梅觉得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知音,她欣慰地认定自己前面练习听力的思路是对的——只关注声音,忽视含义。好,就这么决定了。开始朗读,大声朗读!
词words
词到用时方恨少!圣诞节快到了,韩梅梅的一个老外同事,邀请几个好友去他家吃饭。韩梅梅自告奋勇地想展示下厨艺,那是第一次进入老外的厨房。谁知道自诩工作中英语自如的韩梅梅,到了厨房却窘态百出。在冰箱里找东西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冷藏,冷冻是frozen,那么冷藏呢?还好是面对面交流,通过肢体和实物,老外也懂了。清理的时候,洗洁精和抹布这两个词又卡壳了。韩梅梅说,the chemical liquid for washing dishes,the cloth for cleaning table,勉强让对方明白了。饭后,扫帚和拖把这两个词又让韩梅梅囧住了。韩梅梅第一次发现自己基本生活词汇的缺乏。可能你也一样,工作中自己并不缺词汇,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最简单的词语,反而不知道如何表达。
说talking
韩梅梅偶尔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有句话,“当输入达到一定状态要求时,给予适当的对话条件,会激发出口语的表达能力。”韩梅梅被这句话吸引住了。口语不可能靠多说,说着说着就会说的,而是足够量输入后的自然结果。“说”是“练”不出来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其实是一种说话的习惯,要做的就是去模仿和练习,说一口地道英语。
第一次在美国商店,韩梅梅说要找towel,服务员愣住了,韩梅梅比划了下,黑人大妈服务员大笑说,oh, my dear, face cloth。韩梅梅郁闷地要死:两个都是毛巾的意思,我说哪个都没错呀,听不懂,至于吗?回国不久,老外跟韩梅梅闲聊时,说:我昨日晚上烹调了二个土豆。韩梅梅蒙住了,根据后面的句子才知道他想说的是:昨晚炒了一盘土豆丝。推己及人,韩梅梅才明白那位黑人大妈为什么听不懂,句子没有错,但是不符合人家的母语习惯。
看 watching
大学时有个男同学特别喜欢看科幻片,而且都要看美国的,说中国的科幻片拍得太没劲了。看得最多的一部就是《星际之门》,从电影到电视剧,电视剧共拍了十季,他追踪了十季,每季二十二集,实在等不了还未上映的新集时,他又会时常把看过的旧集拿出来看,过过瘾。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他的周末、晚上基本都在干这个事,按平均一天两个小时来计算,六年里的累积,那是非常惊人的时间投入。但遗憾的是,如此大量的时间投入,并没有给他的英文带来进步,哪怕是听力。有次他正在看有中文字幕的《星际之门》,韩梅梅说:“你看了这么多年了,现在能去掉字幕看吗?”同学不解地说:“那哪能呀,去掉字幕不跟没看一样吗,还有啥意思。”
这足以告诫韩梅梅,以欣赏电影的状态去学习英语是无效的。欣赏电影与学电影完全是两码事。
韩梅梅给电影学习列出以下要求:
1)不需要字幕,中文和英文的都不要;
2)反复地听,再模仿跟读;
3)不求多,但求精。
韩梅梅下载了《西雅图不眠之夜》,戴上耳机,边看边听,就像当初练习听力一样的,不暂停地重复地听,重复地看。重复看了两个星期,不免有些枯燥,但也有意外的收获,不只是听清了声音,韩梅梅第一次生动地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英语不管它难或易,它始终是门语言而已,高深不到哪里去。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你需要做的只是跟随这个规律去做。
现在,你有了好的方法,从今天起,拿出好的执行力。不要等,就从这一秒开始。
(本文原发表于江苏文艺出版社微信公众号,部分节选自《从韩梅梅到穿普拉达的女王:职场英语全攻略》。)
来源萧梓/江苏文艺出版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